英國媒體的一篇報道近日引發廣泛關注,報道稱科學家第一次從活人肺部組織內檢測到了微塑料成分。據報道,研究人員檢驗了從13位手術患者身上切除的肺部組織,其中有11人肺部組織內存在微塑料。而今年3月公開發表在國際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,人體血液中同樣存在微塑料顆粒。研究人員使用靜脈穿刺從22名健康志愿者體內采集全血樣本。經過專業檢測和量化分析發現,有17名志愿者的血液中存在微塑料。

與此同時,上月30日,我國生態環境部召開新聞發布會,界定了四類新污染物,其中就包括微塑料。新污染物是指具有生物毒性、環境持久性、生物累積性等特征的,尚未納入環境管理或管理措施不足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,對環境及人體健康存在較大危害性風險。

什么是微塑料 如何產生?

說到塑料,大家再熟悉不過了,20世紀初被發明以來,塑料制品廣泛應用于生產、生活的各個領域。可以說,我們的衣食住行,全都離不開塑料。那什么又是微塑料呢?



專家告訴我們,微塑料指的是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,常見化學成分有聚乙烯、聚氯乙烯、聚苯乙烯、聚丙烯等。從外觀來看,通常呈三維立體球形、二維平面片狀、一維線形,以及不規則形狀。


中國科協“源新聞”專家庫成員 北醫三院職業病科副主任醫師 張雁林:微塑料可以分兩大類,一類是原生的微塑料,一類是次生的。原生的微塑料,微塑料本來就是一個產品,它是有用途的,比如它可以是工業的原料,也可以是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用品,比如說像牙膏,還有像洗面奶中需要加一些摩擦的微顆粒,這些可能就是微塑料。次生的微塑料它可能是由自然界中的一些塑料,或者我們丟一些垃圾產生的一些次生的產品,比如可以通過物理作用,也可以通過化學作用,也可以通過生物性的作用來產生。

微塑料如何進入海洋生物體內進而威脅人類?

微塑料最早是在海洋當中發現的,并且被形象地稱之為“海洋中的PM2.5”。那么微塑料都分布在海洋中的哪些位置?又是如何進入海洋生物體內,進而對人類構成威脅的呢?



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 許恒超:微塑料在海洋環境中是廣泛分布的,在海洋的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,挑戰者深淵,這里的水深超過了一萬米,并且遠離人類活動的主要區域。在這里的海水、沉積物和海洋生物體內均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。也有研究者對不同的生物體內微塑料的污染水平進行了對比分析,結果顯示在海岸帶的軟體生物體內,具有更高的微塑料的污染水平。

研究表明,微塑料在魚類、貝類等水生生物體內普遍存在。可通過食物鏈不斷向上一級傳遞,位于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微塑料的攝入和蓄積體。



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 許恒超:微塑料有顆粒小、數量多、分布廣的特點,非常容易被海洋生物攝取,除了少量能夠隨消化道排出體外,但大部分會在生物體內堆積,對生物體生長構成嚴重的威脅。另一個方面,一些微塑料也能夠進入生物體組織,像進入魚的組織,就有可能進一步通過食物對人類構成一些威脅。

巴西海洋生物體內被檢出大量微塑料



就在上個月,巴西生物學家進行水下研究發現,當地野生海洋動物體內含有驚人數量的微塑料。研究人員稱,即便是在被稱為“希望據點”的卡拉加斯群島,被抽樣研究的海膽體內也檢測出含有微塑料。

看不見摸不著 微塑料存在于何處?

當然不只海洋,專家告訴我們,微塑料幾乎存在于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地方。可以說,遍及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、土壤和水源。不僅海鮮、食鹽、蜂蜜、酒等食物飲品當中存在微塑料,洗面奶、洗手液、沐浴露、牙膏、面膜、剃須膏等洗護產品中都含有微塑料。特別是聚丙烯成分的嬰兒奶瓶,在置于70℃~95℃的熱水中時,更是會釋放出大量的微塑料顆粒。研究表明,直徑小于兩微米的微塑料可經呼吸道進入人體,但經消化道吸收的微塑料直徑目前尚不明確。

“新污染物”微塑料對人體有哪些危害?



研究表明,微塑料難以被人體代謝吸收,未能排出的部分會在體內累積,超過一定量則有可能造成消化道和細胞不同程度受損,引發局部炎癥,破壞免疫系統。特別是微塑料中含有的部分化學物質,容易擾亂人體內分泌系統,導致糖尿病、肥胖癥等疾病,甚至會造成胎兒以及兒童神經系統損傷。

專家告訴我們,微塑料對于人體健康的影響一般具有“量效關系”,通常而言,只有長時間、大劑量接觸微塑料,才會影響健康,如果接觸的量較小則不足以擔憂。



中國科協“源新聞”專家庫成員 北醫三院職業病科副主任醫師 張雁林:微塑料它應該不是毒物,它不在毒物名單目錄里面,我們接觸這個微塑料如果是量比較大,如果有長期的累積,可能會有某種不良反應。但如果它在一定范圍以內,應該是相對安全的。所以我們對這個微塑料不要引起過度焦慮,如果大家有什么疑問,或者有什么關于微塑料引起的一些不良的反應,可以及時到醫院進行就診明確病因。

不同人血液中微塑料含量為何差異甚大?

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還發現了一個現象,那就是相同生活環境,比如說都是生活在鄉村,或者都是生活在城市的兩個人,他們血液中的微塑料含量差異是非常大的,有的甚至相差幾十、數百倍。這又是為什么呢?



中國科協“源新聞”專家庫成員 北醫三院職業病科副主任醫師 張雁林:我覺得是不是可以用他們生活的小環境來看,比如說他們的家居環境,他們的這個職業環境,如果在這個小環境當中存在著微塑料濃度的差異,就可以感覺他們攝入微塑料程度不同。第二個,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種微塑料可以在體內,如果說可以進行蓄積,那么濃度也會造成明顯的一個不同。

破壞環境危害健康 微塑料如何治理?

既破壞環境又危害健康,微塑料該如何治理呢?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個部門已經著手制定包括微塑料在內,新污染物的治理行動方案。而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,少喝瓶裝水、少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,減少塑料垃圾的產生,同時做好垃圾分類,這既是保護了環境,也是保護了自己。